中文
梅专栏

梅专栏梅的朋友 > 文章内容

牟超:风起于青萍之末,入藏三年后的至暗时刻
2020-05-26 00:00:00

去年末今年初的这场疫情,相信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,当然也包括我。这期间,我不仅做了很多人生思考,也让我有时间回顾入藏三年来的点滴。

三年前,我怀着满腔热情,第一次到云南,再进藏区,来到滇西北与西藏交界的德钦县。现在回想只记得路途遥远,因为某些原因,这趟行程是从昆明坐13小时大巴车一路开到香格里拉,休整两天适应3400米海拔以后,搭类似于90年代那种公共面包车,差不多10个小时,才到达茨古——这个位于澜沧江上游深山老林里的藏族村子,我的目的地。

时值三月末,途经的白马雪山隧道附近下大雪,封路,被困在海拔4000多米没有信号的滇藏公路,放空三小时。

 


2017年3月20日,白马雪山隧道附近

 

现在想想这趟行程真是不可思议,可这仅仅是开始。

最初的几个月,住宿条件比较简陋,卫生状况实在堪忧。尤其作为酿酒人,我多少有些洁癖。被各种蚊虫、跳蚤叮咬变成常态,至今腿上还有很多当时留下的疤痕。日常,五六个人吃一两盘菜,偶尔三四个菜,我一个大小伙子,那年29岁,怎么可能吃饱?

作为酒庄总经理兼酿酒师兼杂工的日子,就这么开始了。

好在这样的状态没有持续太久,几个月后我搬到条件相对好很多的茨中村,标准间,和酒店人家一起吃饭。衣食住的问题解决了,但依然没有车。

每次去田里,就要坐前文说起的那种面包车,这么几片田,澜沧江沿岸南向北,往返大约90公里。回程路上,能不能搭上车,什么时候搭上,全凭运气。因此通常要耗上整整一天时间,效率出奇地低。

 

 

没有车的日子持续了2017年整年。18年开始,差旅费逐渐宽裕一些,我开始租车,到现在尽管滇藏线214国道和德维线我已经走得滚瓜烂熟了,但依然会碰到很严峻的问题:塌方和落石。

18年10月,我开车在一段让人毫无防备的路上被落石砸到:

 

2018年10月24日,德贡大桥南向2公里处

 

正好砸在机盖和挡风玻璃交界的位置,没有任何反应时间。假设哪怕只快一秒,落入车内,左侧澜沧江,右侧悬崖峭壁,后果不堪设想。

不幸中的万幸。

这块石头,目测比同行伙伴44码的鞋子还要结实一些:

 

 

被落石砸到仅此一次。塌方、爆胎就太多太多了,几乎每个月都会碰到,不值一提。

讲了好些衣食住行的琐事,讲讲酿酒事儿吧。

我很幸运,回国前工作的酒庄都算不错,见过用过各式各样的顶尖设备。来到云南,着实比想象中的还要困难百倍。

 

2017年5月的酒窖

 

刚接手时,几乎什么都没有,仅有几件家庭自酿式的简陋“设备”,连泵都没有。因此当务之急,就是采购一台能正八经儿干活的蠕动泵:

 

2017年历经曲折、来之不易的蠕动泵

 

这台从意大利进口的我见过的最小的蠕动泵,虽然小,但可以通过遥控远程控制方向和流量,对于场地、人手受限的我来说,是当下能力范围内,不能更好的选择了。

说起蠕动泵,好多我们行业内的人都不甚了解,这里不妨也讲讲它的原理和优缺点。原理其实很简单:通过图中的旋转机构,挤压橡胶囊腔(管)时,产生负压吸取液体,挤压轴承转完一圈时,又产生正压将囊腔内的液体从另一个方向排出。整个运转过程中,酒体进出囊腔,与机械装置没有任何物理接触,所以优点显而易见:不“伤”酒。

 

安装调试

 

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是:因为原理受限总会有那么一瞬间囊腔处于常压状态(挤压轴承一端旋转到右侧无囊腔处时),因此整个系统压力不恒定,无法用来过滤。之所以说不算什么缺点,是因为我不过滤。

话说回来,就这么折腾到了当年七八月,那时的葡萄采收机制有着明显的漏洞:按重量计。朴实的农户自然想着越多越好,和我们酿酒的原则背道而驰。因此又一件我从未经历的事情发生了:green harvest,也就是疏果时,我们剪掉了2/3到3/4的青果,只保留剩下的25-30%。精于计算的朋友会发现,无形中原料的成本就上升3-4倍。在传统经典产区,简直是不可想象的。


2017年8月 Vendanges vertes/Green harvest/疏果

 

汉语博大精深,但有时也显得过于中庸了:比如质量这个词,明明是有质没量,有量没质,至少对我们酿酒行业,是如此。质量不可兼得,总要作出妥协,我的选择是保留前者,抛弃后者。

 


2017年9月21日,采收两天前的“场地”准备

 

转眼到了九月,收获的季节,如果说设备短缺、场地受限是个明显的短板,这事儿本身却也变成了优势:全手工除梗、粒选。

 

童叟无欺的全手工除梗、粒选

 

这种不计成本的筛选方式,除了慢,效果甚至要优于动辄百万的光选机:

 

2016年8月,在加州Sonoma某酒庄工作时的tri optique

 

“酿酒始于四月葡萄萌芽,终止于筛选台。”是我常说的一句话。对于手工除梗的结果,我本人是非常满意的,无论从当下的观感,还是日后的品鉴。

 

2017年份“鱼子酱”

 

我坚信宏观世界的二八原则,同样适用于葡萄酒世界:八分天地,二分酿酒。

2017年份的难度在于艰难的成熟度,这其中有天气的原因,也有葡萄园管理的漏洞。也多亏了手工筛选,让我能在如此艰难的第一年,恰当、精准地表达高原藏区风土。

三年后的2020年春天,再回首,当时的困难种种,无疑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这笔财富也会在我今后的人生路上,鼓励我、指引我。疫情当下的至暗时刻,漩涡中心的人生离死别,更多的人面临着被降薪、辞退。而我,经历几番犹豫、踟蹰、挣扎与纠结后,决定带着这笔精神财富辞职,开启属于我自己的历险,独立酿酒。很多人不解,觉得我疯了。

还是引用罗曼罗兰的话作为结尾: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即认清世界的本质后,依然心存热爱。

 

 

人在青年时代经历的艰难困苦是弥足珍贵的人生体验,希望这些体验化作一道光,冲破乌云,照亮你我。

2020年4月于云南藏区

上一篇 :
暂无数据
暂无数据
: 下一篇

  

梅专栏年份报告 > 文章内容

牟超:风起于青萍之末,入藏三年后的至暗时刻
2020-05-26 00:00:00

去年末今年初的这场疫情,相信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,当然也包括我。这期间,我不仅做了很多人生思考,也让我有时间回顾入藏三年来的点滴。

三年前,我怀着满腔热情,第一次到云南,再进藏区,来到滇西北与西藏交界的德钦县。现在回想只记得路途遥远,因为某些原因,这趟行程是从昆明坐13小时大巴车一路开到香格里拉,休整两天适应3400米海拔以后,搭类似于90年代那种公共面包车,差不多10个小时,才到达茨古——这个位于澜沧江上游深山老林里的藏族村子,我的目的地。

时值三月末,途经的白马雪山隧道附近下大雪,封路,被困在海拔4000多米没有信号的滇藏公路,放空三小时。

 


2017年3月20日,白马雪山隧道附近

 

现在想想这趟行程真是不可思议,可这仅仅是开始。

最初的几个月,住宿条件比较简陋,卫生状况实在堪忧。尤其作为酿酒人,我多少有些洁癖。被各种蚊虫、跳蚤叮咬变成常态,至今腿上还有很多当时留下的疤痕。日常,五六个人吃一两盘菜,偶尔三四个菜,我一个大小伙子,那年29岁,怎么可能吃饱?

作为酒庄总经理兼酿酒师兼杂工的日子,就这么开始了。

好在这样的状态没有持续太久,几个月后我搬到条件相对好很多的茨中村,标准间,和酒店人家一起吃饭。衣食住的问题解决了,但依然没有车。

每次去田里,就要坐前文说起的那种面包车,这么几片田,澜沧江沿岸南向北,往返大约90公里。回程路上,能不能搭上车,什么时候搭上,全凭运气。因此通常要耗上整整一天时间,效率出奇地低。

 

 

没有车的日子持续了2017年整年。18年开始,差旅费逐渐宽裕一些,我开始租车,到现在尽管滇藏线214国道和德维线我已经走得滚瓜烂熟了,但依然会碰到很严峻的问题:塌方和落石。

18年10月,我开车在一段让人毫无防备的路上被落石砸到:

 

2018年10月24日,德贡大桥南向2公里处

 

正好砸在机盖和挡风玻璃交界的位置,没有任何反应时间。假设哪怕只快一秒,落入车内,左侧澜沧江,右侧悬崖峭壁,后果不堪设想。

不幸中的万幸。

这块石头,目测比同行伙伴44码的鞋子还要结实一些:

 

 

被落石砸到仅此一次。塌方、爆胎就太多太多了,几乎每个月都会碰到,不值一提。

讲了好些衣食住行的琐事,讲讲酿酒事儿吧。

我很幸运,回国前工作的酒庄都算不错,见过用过各式各样的顶尖设备。来到云南,着实比想象中的还要困难百倍。

 

2017年5月的酒窖

 

刚接手时,几乎什么都没有,仅有几件家庭自酿式的简陋“设备”,连泵都没有。因此当务之急,就是采购一台能正八经儿干活的蠕动泵:

 

2017年历经曲折、来之不易的蠕动泵

 

这台从意大利进口的我见过的最小的蠕动泵,虽然小,但可以通过遥控远程控制方向和流量,对于场地、人手受限的我来说,是当下能力范围内,不能更好的选择了。

说起蠕动泵,好多我们行业内的人都不甚了解,这里不妨也讲讲它的原理和优缺点。原理其实很简单:通过图中的旋转机构,挤压橡胶囊腔(管)时,产生负压吸取液体,挤压轴承转完一圈时,又产生正压将囊腔内的液体从另一个方向排出。整个运转过程中,酒体进出囊腔,与机械装置没有任何物理接触,所以优点显而易见:不“伤”酒。

 

安装调试

 

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是:因为原理受限总会有那么一瞬间囊腔处于常压状态(挤压轴承一端旋转到右侧无囊腔处时),因此整个系统压力不恒定,无法用来过滤。之所以说不算什么缺点,是因为我不过滤。

话说回来,就这么折腾到了当年七八月,那时的葡萄采收机制有着明显的漏洞:按重量计。朴实的农户自然想着越多越好,和我们酿酒的原则背道而驰。因此又一件我从未经历的事情发生了:green harvest,也就是疏果时,我们剪掉了2/3到3/4的青果,只保留剩下的25-30%。精于计算的朋友会发现,无形中原料的成本就上升3-4倍。在传统经典产区,简直是不可想象的。


2017年8月 Vendanges vertes/Green harvest/疏果

 

汉语博大精深,但有时也显得过于中庸了:比如质量这个词,明明是有质没量,有量没质,至少对我们酿酒行业,是如此。质量不可兼得,总要作出妥协,我的选择是保留前者,抛弃后者。

 


2017年9月21日,采收两天前的“场地”准备

 

转眼到了九月,收获的季节,如果说设备短缺、场地受限是个明显的短板,这事儿本身却也变成了优势:全手工除梗、粒选。

 

童叟无欺的全手工除梗、粒选

 

这种不计成本的筛选方式,除了慢,效果甚至要优于动辄百万的光选机:

 

2016年8月,在加州Sonoma某酒庄工作时的tri optique

 

“酿酒始于四月葡萄萌芽,终止于筛选台。”是我常说的一句话。对于手工除梗的结果,我本人是非常满意的,无论从当下的观感,还是日后的品鉴。

 

2017年份“鱼子酱”

 

我坚信宏观世界的二八原则,同样适用于葡萄酒世界:八分天地,二分酿酒。

2017年份的难度在于艰难的成熟度,这其中有天气的原因,也有葡萄园管理的漏洞。也多亏了手工筛选,让我能在如此艰难的第一年,恰当、精准地表达高原藏区风土。

三年后的2020年春天,再回首,当时的困难种种,无疑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这笔财富也会在我今后的人生路上,鼓励我、指引我。疫情当下的至暗时刻,漩涡中心的人生离死别,更多的人面临着被降薪、辞退。而我,经历几番犹豫、踟蹰、挣扎与纠结后,决定带着这笔精神财富辞职,开启属于我自己的历险,独立酿酒。很多人不解,觉得我疯了。

还是引用罗曼罗兰的话作为结尾: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即认清世界的本质后,依然心存热爱。

 

 

人在青年时代经历的艰难困苦是弥足珍贵的人生体验,希望这些体验化作一道光,冲破乌云,照亮你我。

2020年4月于云南藏区

更 多 文 章 

梅 专 栏

 

5 Place de L'Europe, 21630 Pommard, Côte d'Or, France

contact@mhclimatsselections.com

 

 

梅精选

EURL MH CLIMATS SÉLECTIONS

5 Place de L'Europe, 21630 Pommard, Côte d'Or, France

contact@mhclimatsselections.com